English

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

1999-10-2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编者按:南水北调,在中国已议论将近半个世纪了。近年来,随着黄河断流和北方大范围内干旱缺水状况的日益恶化,关于此项工程的提议以及种种争论又空前多了起来。《中国南水北调》一书作为关于这一工程的第一本读物,详尽系统地介绍了南水北调的思想和方案,现摘要刊登,以飨读者。

中国南水北调涉及长江流域、黄河流域、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,受水区达14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,直接受水面积达106.6万平方千米。受水区内现有耕地约2300万公顷,人口约3.1亿,国民经济总产值约1.5万亿元,若把调水区的面积、人口和国民经济产值也计算在内,可以完全自豪地说,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重新安排中国河山的伟大壮举。在这一意义上,它是比长江三峡工程更牵动国家全局的重大工程。

南水北调工程将分阶段进行建设。当南水北调的中期规划目标实现后,平均每年将由长江向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合计调入水量500多亿立方米,这相当于在我国北方新增加了一条黄河,而且她远不像黄河那样含有大量的泥沙,更便于利用。

这些水量的调入,将使华北地区(包括海滦河流域、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)现有水资源量(未计入西线200亿立方米调水量流达华北的水量)增加约45%,将使西北青海、宁夏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陕西和山西6省(区)现有水资源量增加约61%,从而极大地缓解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,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。

这些水量的调入,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的局面。华北、西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与调入的水资源相结合,将为华北和西北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,大大提高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。21世纪中叶,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,年需粮食约6.4亿吨。到那时,南水北调工程将进一步显示出它在解决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方面的重大作用。

这些水量的调入,将为工业发展提供较稳定的水资源保障。据估计,每年调入的水量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亿元,其中工业经济效益约1000亿元(含滨海线向胶东地区供水效益)。

这些水量的调入,还将大大改善西北和华北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。首先,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。例如天津市,调水前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14.6亿立方米(未计引滦入津水量),当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完成后,将净增11.3立方米,总量达到25.9亿立方米;东线第二期工程完成后,总量将达到45.5亿立方米;最终调水规模实现后,水资源总量将达到59.6亿立方米;再加上引滦入津等工程调入的水量,届时天津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将由调水前的220立方米增加到约600立方米,增加幅度接近2倍。在人均水资源量增加的同时,水质和水环境也将得到显著改善。山东省德州等地长期饮用高含氟量地下水的居民,可以从此摆脱氟骨病等地方病的纠缠。由于水资源量的增加,无需继续超采地下水,使由此而引起的环境地质恶化状况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。

南水北调工程的实现,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。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环境仍较脆弱,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。这主要表现在:水土流失日趋严重,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,约占国土面积的38%,并且仍以每年1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;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,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,约占国土面积的27%,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;森林覆盖率只有13.92%,且大面积森林仍在继续遭到破坏;草地退化、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,全国现有“三化”土地面积1.35亿公顷,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/3,而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;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,我国已有15%-20%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,高于世界10%-15%的平均水平。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大多发生在干旱缺水的西北、华北地区,缺水是造成生态环境脆弱和恶化的重要原因。1999年1月,国家制订了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》,计划用50年左右的时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,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。而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,为祖国这美丽的画卷增添碧水蓝天的秀色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